刊名:阿拉伯世界研究
曾用名:阿拉伯世界
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ISSN:1673-5161
CN:31-1973/C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期刊分类: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期刊热词:
大国与中东
第四章“当代阿拉伯女性写作:从私人空间迈向公共空间”聚焦当代阿拉伯女性写作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关系嬗变,指出“六五”战争后阿拉伯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在反抗父权主义话语的基础上,更与国家追求自由独立的进程平行展开,体现个人身份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交融互动。在具体分析中,第二节结合巴勒斯坦女诗人法德娃·图甘的两部自传及其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意图管窥女性个体自我构建与民族自我构建之间的关系。第三节通过分析黎巴嫩女作家哈南·谢赫的力作《泽赫拉的故事》,力图说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因与民族主义宏大叙事存在天然联系,使之无法在对抗后者的过程中达到纯粹的超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写作的两难处境。第四节解读阿尔及利亚女作家艾赫拉姆·穆斯苔阿妮米的力作《肉体的记忆》,指出其成功之处在于以私人话语消解宏大叙事,在“双性视角”下弘扬了“阴性特质”,为当代阿拉伯女性叙事“去性化”写作树立了正面榜样。第五节通过解读埃及旅英女作家艾赫达芙·苏维夫曾获英国布克奖提名的小说《爱的地图》,揭示其社会政治小说的实质,并在跨文化视野下考察该政治转向背后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因素。第六节分析沙特女作家拉嘉·阿莱姆荣膺2011年度“阿拉伯布克奖”的小说《鸽项圈》中多个含义丰富的意象及其深刻的文化符号意义,指出拉嘉·阿莱姆的实验写作与其一贯宣扬的女性解放主题实为相呼应的。
第五章“当代阿拉伯跨文化写作:从边缘走向中心”聚焦近年来日渐引人注目的当代阿拉伯跨文化杂糅写作,考察阿拉伯作家用非母语进行创作,以他者的语言重审和反思自我,重构文化抵抗空间的情况。在具体分析中,第二节以当代黎巴嫩移民文学中反映黎巴嫩内战的英语和法语小说为研究对象,指出:对于黎巴嫩流亡作家而言,写作首先成为他们寻找失落的家园的“小径”,他们的目的是以个人记忆抵抗国家、集体和历史的健忘,以思想者的锐利剖析和鞭挞一切导致内战的因素,在寄托伤痛的同时表达重建美好家园的期冀。本节涉及作家包括埃特尔·阿德南、阿敏·马鲁夫、拉维·哈吉。第三节以马格里布后殖民法语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所面临的语言和文本“窘境”,并指出:马格里布法语作家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间性”生存,他们的抵抗与其说是一种对抗,不如说是一种积极的弥合,在离心、分裂、放逐的同时,更要求打破边界,用杂糅、双重、含混来处理文化差异。本节涉及作家是摩洛哥的塔哈尔·本·杰伦、阿尔及利亚的阿西娅·杰巴尔。
该成果坚持从文学文本的自身出发开展文学研究,将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相并置,以具体的“原典实证”推进文学批评。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采取文本细读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兼顾文学的艺术审美性和社会功能性,以克服文化研究的泛政治化倾向。同时,坚持将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并重,将“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相统一,并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中,将该原则贯彻于从文本的筛选与研读,到分析与评价的全过程,力图以管窥蠡测之力达洞若观火之效。成果的创新之处可概述如下:首先,该成果以文化的“抵抗政治”观照阿拉伯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嬗变,所涉及文学现象较为驳杂,要求较强的归纳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以文化的“抵抗政治”为观照,既考虑到阿拉伯文学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倾向,又能涵盖现代性、身份认同、跨界、杂糅、性别政治等话题,它们既是阿拉伯当代文学在转型与嬗变过程中的突出呈现,又是全球当代文学研究的焦点所在,从而有效地将阿拉伯当代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视野。其次,该成果采取灵活、开放的研究视角,根据论证的需要选择具体的分析策略,而不拘泥于任何流派,即便是支撑该成果得以立足的后殖民理论。笔者以为,恰恰是这种“不拘泥”的研究方略带来了杂糅和跨界的优势,也是后殖民批评所倡导的“居间生存”的内化。
该成果无论对于阿拉伯当代文学现代性的探讨,抑或对于当代巴勒斯坦文学、阿拉伯跨文化写作和女性宏大叙事的研究,皆力求观点独立、视角独特,并着力于从阿拉伯文学的特殊性出发,去观照总体文学研究中具有公约性的问题,参与世界文学的话语建构。其重要观点之一是:阿拉伯人的个体“自我”是民族的“自我”,阿拉伯当代文学“现代性转向”对主体性的彰显和“向内转”的表达方式均反映了这一“自我”的建构过程,以形成文化抵抗策略。重要观点之二是:在后殖民语境下,当代巴勒斯坦流散文学、阿拉伯跨文化杂糅写作和女性写作均因其“边缘性”而获得“抵抗”意义,从而与“现代性转向”一起重建阿拉伯当代文学的文化抵抗空间。
文章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 网址: http://www.albsjyj.cn/zonghexinwen/2022/0310/714.html